《南京照相馆》:小切口撬动大历史,人生而无罪
截至2025年8月5日中午12:00,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12天累计票房突破16亿,单日最高票房占比超60%,猫眼预测总票房已飙升至37.52亿,机构预估有望冲击40亿大关。
截至2025年8月5日中午12:00,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12天累计票房突破16亿,单日最高票房占比超60%,猫眼预测总票房已飙升至37.52亿,机构预估有望冲击40亿大关。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故事以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为主线展开。1937年南京沦陷,阿昌未能随邮政局逃离南京,被一位只会拍照却不会洗印的日本摄影师误认成照相馆学徒。而真正的照相馆主人老金一家四
影片全国路演于近日在无锡收官,总监制傅若清分享观众热评,一句“走出影院看到的繁荣景象就是电影最大的彩蛋”打动人心,作为电影人更要敬畏观众、敬畏市场,扎根于生活去创作。
今年暑期档最令人动容的电影莫过于《南京照相馆》,一群普通人在南京沦陷期间冒死守护日军暴行证据的故事让无数观众泪洒影院。来自海城的独臂“演员”刘思言有幸参演了这部电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银幕上续写着抗战精神的刘思言说:“我们不是在演戏,我们是在替历史发声。”
电影散场后,以及观看过程中,小孩儿蜷缩在座椅上,眼睛里闪烁着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愤怒与恐惧。"我恨他们!"当孩子咬牙切齿地说出这句话时,年轻的母亲是什么反应?
周一深夜 11 点半的影院,本该是冷清的时段。但当胡锡进走进放映厅时,却被满场的年轻人惊到了 —— 他们来看《南京照相馆》,这部讲述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人藏起日军罪证底片的电影,已经上映 11 天,票房突破 16 亿,成了这个夏天最意外的爆款。
一部讲述民族伤疤的电影却在社交媒体掀起惊涛骇浪——《南京照相馆》上映第八天票房突破十亿,豆瓣页面却涌现出上万条刺目的一星差评,导演申奥的社交账号下甚至出现了被恶意篡改的遗照。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伤痛如同深深的沟壑,横亘在民族的记忆里,无法被轻易抚平。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段沉重的历史再次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身为初中生的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截至目前观影人数已超4500万。影片全国路演于昨日在无锡收官,总监制傅若清分享观众热评,一句“走出影院看到的繁荣景象就是电影最大的彩蛋”打动人心,作为电影人更要敬畏观众、敬畏市场,扎根于生活去创作;主创解读影片细节及角色的情感与成长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切缅怀抗战英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8月1日,省林草局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观看红色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荧幕光影回溯波澜壮阔、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
电影《南京照相馆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了。一开始我对电影里的汉奸角色王广海很是觉得电影是给汉奸洗白,他连他的老婆孩子让日本人杀了都还要给日本人当翻译,继续给日本人服务(可怜他儿子看他被日本人摆拍砍头的时候拉着他的衣角痛哭,真是让人不胜唏嘘),因为他觉得老婆孩子没
这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抛弃了传统战争片的宏大叙事,聚焦于“吉祥照相馆”里一群普通人的生死抉择——邮差阿昌、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金承宗,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在暗房红光中交织,在显影液里浮现的不只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更是一个民族面对绝境时的精神显影。
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公开抵制电影《南京照相馆》,声称“家长带孩子看这片就是没脑子”,甚至警告“小心孩子变成U型锁”。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家长带着小孩看《南京照相馆》,镜头里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最后举着小拳头喊“我长大要报仇”。评论区一片“教育到位”的夸赞,可我盯着屏幕直犯堵——这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我是8月1日看《南京照相馆》,看后热血沸腾,回来后写了一首小诗,3日改定发表:
中国照相馆,民国政要的指定拍摄地位于中山北路的「中国照相馆」(现为分店)1930年代由上海迁至南京,曾是国民政府官员和外交使团的指定拍摄点。蒋介石、宋美龄等民国政要的官方肖像多出自于此,馆内至今保留着部分民国时期的古董相机和背景布。
电影院热起来了!截至3日晚,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70亿元,8月3日单日票房突破3.75亿元,刷新今年暑期档单日票房新高。4日,《南京照相馆》总票房突破16亿元,持续领跑暑期档。
然而,谁也没想到,不被看好的《南京照相馆》强势出圈,成为暑期档那匹黑马。
影片以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为舞台,讲述了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演员毓秀等一群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他们在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时,意外发现了日军屠城的罪证底片。为了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他们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冒着生命危险谋划着将底片运送出去。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陷落为背景,讲述了吉祥照相馆内的老百姓,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能证明日军屠城罪证照片的故事。